Unit 804, 8/F, Pan Asia Centre, Ngau Tau Kok, Kwun Tong, Kowloon, Hong Kong

 

7月尾我們的畢業展剛完結。8月中就來到台北當代藝術館去看香港當代藝術展。

螢幕快照 2015-08-15 10.13.37 PM
先看策展論述,一點道破了香港藝術的特色。正正是香港文化是外國和中國之間的互相溶合,才會發展出從生活上取出符號,中間性強的藝術品。

在這個展覽中有新的展品也有舊的展品,但佈局十分嚴謹及有一種像策展論述中一點道破的感覺。剛巧地有些題材的確值得我們的後輩學習。

11229708_735516059907570_1796117678937435728_o

(取自MVA Grad Show facebook page)

還記得畢業展中的一位同學陳百堅,他的展品〈24小時〉嗎?他將24小時的新聞價值用磚的重量去重新演繹,他家看的新聞是東方日報,為何他要放在這裡去讓大家去看?是不是有什麼考慮著?從磚的厚度,我們能大概估計到星期幾的新聞特別多。而且這是一個Work-in-progress的行為,他放這些工具的目的就是和大眾說這些事這些新聞是每一天發生的。24小時想不想過還要過,無法避免。然而,當大家拿起磚頭時,你就感覺到24小時東方日報的價值就是這個重量。

恰巧,文晶瑩也在這個展覽也用相同的媒介去將買樓的代價重新演繹。

螢幕快照 2015-08-15 10.38.44 PM

文晶瑩用一本書去回應一些香港人為了買房子而放棄的東西。她用書的原因是既然大家滿腦子都是為了搵錢,無法享受到閱讀中得到知識的樂趣,不如就用書去做磚頭(房子)去回應吧。

螢幕快照 2015-08-15 10.39.14 PM螢幕快照 2015-08-15 10.38.29 PM螢幕快照 2015-08-15 10.38.15 PM

兩者的表達手法都十分相似。我看到的是文晶瑩的概念無疑是比較多層次。視覺效果“不吃不喝十年才有一坪房子” (想起都有點悲哀)也十分強烈。佈局方面,在這間房之前的互動的裝置作品〈一坪金磚〉帶有強烈對比。一邊在映像中看到「君臨天下」似的情感廣告,另一邊廂則看到一般市民為了個磚頭去放棄一切。值得嗎?

陳百堅的作品善用了磚頭的重量,放在這裡讓大眾去拿一下,感受一下。也是一個不錯的表達手法。如果做到「強烈對比」的話,就事半功偣。

螢幕快照 2015-08-15 11.09.13 PM螢幕快照 2015-08-15 11.08.57 PM

又一山人的作品〈無常〉在2009年完成。他做這件的藝術品的動機首先是覺得棺材有點浪費。所以,他用棺材去做一張梳化。既環保之餘,也能夠讓在世的人仍然感覺到這些親人的存在,正如現在歐洲人開始愛將火化了親人的骨灰放回家中一樣。

佈局也十分精湛,第一間房佈置成一間很有情調的房間,像家一般。顯得這件梳化毫不起眼。我當時覺得個「空即是色」的映像有點搶foc,但當小生去到第二間房時,小生當頭棒喝,「原來如此!」這個佈局應該說裝置藝術中的倒敍法。

讓我想起ZKM中的一件作品。sound_06

來源:http://www.mediaartdesign.net/EN_sound.html

這是一件2005年的作品。藝術家Kaffe Matthew制作這件作品是希望生世的人能夠在棺材裡親身感受到Mind and Body之間的關係。當然Kaffe Matthew的作品主要不是討論死亡,而是身心合一時的聆聽聲音的經驗猶如睡在棺材的感覺而已。

其實關於死亡的作品真的很多。小生在畢業展中也是討論死亡。死亡是一個相當大的題目,可用的符號也相對多。從視覺出發的就有如又一山人的無常,小生的作品是從聲音出發。小生利用摩打讓珠子在石頭上摩擦去產生看不見的腳步聲。有些人問為何不用擴音器震動碎石去做呢? 這是因為利用地心吸力的撞擊聲的質感跟摩擦聲的質感有很大分別。

從聲音來源的轉變想讓大眾感覺一下現世代的人去人往,最後的終歸地又在哪?

而有些評論也道出棄用色彩,這是因為死亡應該是Subtle的。墳地本身也是棄用色彩的吧。

11807726_735513036574539_8890785408760820637_o

 

Comments (1)

Siu Kee Ho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